查看原文
其他

【最美园丁】朱志军:把每一项平凡的工作做好 就是不平凡

大学生传媒中心 东华理工大学 2022-07-15


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,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改革,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,鼓励和表彰在一线教学及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、取得显著成绩的优秀教师,校党委宣传部联合教务处对荣获2018年度“东华理工大学优秀教学奖、优秀教学管理奖”暨“锡源科技园丁奖”的13名优秀老师先进事迹进行专题报道,并同时在新闻网、微信公众号、校报、广播台等平台发布。今日介绍2018年度“优秀教学奖”暨“锡源科技园丁奖”获得者朱志军老师。



    

朱志军,男,1976年2月生,安徽霍邱人,副教授,博士,硕士生导师。2003年从长安大学毕业后来校工作,2007-2010年在成都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,主要从事沉积地质学、沉积矿产、沉积环境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。他先后主持了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1项,江西省教改课题1项,江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,主编出版教材1部,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,并建立了南昌梅岭综合地学实习基地。近年来,作为骨干,他主持并参与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、地质调查项目、国防项目在内的十余项研究课题。在《地质通报》、《沉积学报》、《大地构造与成矿学》、《高校地质学报》、《地球学报》、《中国地质》等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20多篇,出版研究专著1部。

在被问及此次获奖感想时,朱老师说道:“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,这些平凡的事,许许多多的老师也做得很好。园丁奖是学校给我的荣誉,面对这份荣誉,我很高兴,因为我这平凡的工作得到了领导、老师和同学们的理解、支持和肯定。”


坚守岗位,甘于平凡

在朱老师看来,他不过是做着每一位教师都在做的最平凡的事情。在东华理工大学任职期间,他先后讲授了《地质学基础》、《普通地质学》、《沉积岩石学》、《综合地质学》等本科生课程,主带杭州地质认识实习、江山地质填图实习、相山铀矿实习和南昌梅岭地质技能综合实习等。这些事情看似平凡却是朱老师多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周年招待会上说过“伟大出自平凡,英雄来自人民。”把每一项平凡的工作做好,就是不平凡。朱老师便是这样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人。十五年来,他坚守在教师岗位上,始终坚持上好每一堂课,带好每一个学生,在学生中赢得了很高的赞誉。他先后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大赛中荣获1等奖3次,二等奖2次,并成功组织了6届校内大学生地质技能大赛。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,朱老师先后指导了硕士研究生10名,其中国家奖学金获得者1名,优秀硕士毕业论文获得者1名。成就的背后,是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,对教书育人职责的坚守。他说,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,也是艰苦的,教书育人需要有感情、时间、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,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。




甘为孺子育英才,克勤尽力细心


朱老师提到,教书育人不是一个简单“教”的过程,而是一个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,“爱”使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,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,分担挫折的烦恼。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要关爱他们的每一细微的“闪光点”,要多和他们谈心,在学习和生活细节上要关心、帮助他们,查找“落后”的原因,真正做到对症下药。

在每年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实践的过程中,因为环境艰苦等原因,总会有几个学习不积极的学生。怕吃苦,懒得动手,不愿意听老师讲解是他们的常态。面对这样的学生,朱老师并没有采取放弃的方法。在他看来,教师要能够设身处地的理解学生,在学生感到迷茫的时候做到正确的引导,不让任何一个同学掉队。朱老师采取三种方法进行监督:第一是在野外讲解地质现象的时候,让那些消极的同学站在最前面,他亲自进行监督,时刻盯着学生做笔记,并不定时的对其进行提问;第二是采取分组制,6-8人一个实习小组,在实习的过程中,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比赛,每个小组相互督促、共同进步。这样,在学生之间相互帮助、相互促进下,有效促使每一位同学去认真学习;第三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化那些在野外怕吃苦的学生。在实习的途中,他会给学生讲有关他学生时代的故事以及当时的心理状态,教他们如何克服这些困难。此外,朱老师还会聊到他在野外的种种趣事。例如,他在野外工作的过程中怎么抓住一个掉到陷井里的兔子,然后美餐一顿,或者是在野外怎么捡到一个被夹子夹住的野猪等等。朱老师发现,通过这些野外趣事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兴趣,忘记疲劳,使他们感到在野外实习不仅仅只有辛苦,还有很多乐趣。

多年的野外教学经验,让朱老师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,只要教学方法适当,都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。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,朱老师积极组织大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,引导他们如何查阅文献,辅导他们如何撰写科技论文,一步步把他们带上科研之路,旨在引导学生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多作贡献。




问师哪得经满腹,唯有源头活水来


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,朱老师也在不断地自我完善和提升。俗话说:“要给学生一杯水,教师须有一桶水。”朱老师始终认为学海无涯。特别是正处于“知识爆炸”时代的学生们,无论在知识的来源渠道、知识的种类范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方面,都非同寻常。这就更要求每一位教师要不断地学习,要使自己具有一桶源源不断的“活水”。朱老师在工作过程中,时刻牢记要不断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,提升自己。课余时间,他通过查阅文献、撰写科技论文、完成科研项目等方式,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,了解科学前沿。同时还深入学习教育教学方法,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起来,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,恰当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方式,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,使知识传授与创新思想结合起来,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。在耕耘中拓展视野,在教学中提炼师艺、升华师技。




平凡是伟大的基础,伟大寓于平凡之中


从教十几年来,朱老师一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情。他兢兢业业,十五年如一日地做着每位教师都在做的事情,同时又在以行动践行着何谓“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”。对于学生来说,他是授业恩师,亦是知己好友,是指引他们前进方向的灯塔;对于同事来说,他是学习的榜样,是人民教师的典范。事实上,不仅是朱老师,每一位教师,甚至每一位在岗位上辛苦奋斗的普通人都是伟大的,他们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塔。在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,他们是奋斗者,更是引领者,正是由于他们的奉献精神,不断推动着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。




—东华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大学生传媒中心—

敦本务实,崇义奉公

做一个一直陪伴你的官微

值班编辑:黄嘉伟

责任编辑:朱天星

投稿邮箱/ecut_cmzx@163.com

更多精彩,尽在官方QQ、微博@东华理工大学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